初秋的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景色很美,蓝天白云下的金色稻田、红色农舍之外,白色的塑料大棚、蓝色的光伏镜片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如调色板般绚烂。
在四清村采访,“路畅”“产业兴”“造血功能”等一个个关键词在脑海里不停跳跃。过去一个封闭落后、基础较差的村子,经过多方合力攻坚,发生巨大变化,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一个不一样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路畅。四清村村民印象最深的当属村里道路越来越好。年脱贫攻坚伊始,第一书记、市交通局干部王雨佳便向局领导请示汇报,修建了连接四清村与国道的水泥路4.4公里;年,又修建柳条屯至玫瑰红苹果采摘园的水泥路1.8公里,这两条路成了村民联系外界、走出家门的“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年,为“产业园区”项目基地门前修建多米的水泥路,又完成了村九条涵管2个盖板改建工程和修建一条排水沟及巷道,方便了群众出行;修建米水渠,解决雨季雨水漫流的问题。实施供水改造工程,全村群众全部吃上了自来水,而且费用由村里支付,群众不用花一分钱。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打通了四清村的富裕路。
产业兴。四清村的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百姓“摇钱树”“聚宝盆”。包保单位与村*支部一起认真实施产业扶贫,提升持续致富的能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千瓦光伏基地,让四清村贫困户年人均增收元;发展“光伏+”项目,在光伏下种植了10亩平贝母,达产后贫困户年人均可再增收元。新建2栋现代化肉鸡养殖大棚,年出栏肉鸡30万只,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8万元。成立红石镇玫瑰红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亩,并新建1平方米的苹果园采摘停车场;新建平方米恒温果窖1座,每年可储藏苹果60万斤。建设4栋草莓暖棚,引进丹东成熟经验及栽培技术,年产出草莓6万斤。协调引进企业承包村里机动地新建百亩蓝莓园,年产出蓝莓15万斤。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为村民增加务工收入5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务工收入达到5万元。目前,中药材种植、草莓种植、苹果采摘、苹果储存、肉鸡养殖、蓝莓种植、光伏发电等七个产业项目成为彻底摆脱贫困的支柱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针对部分贫困户还是有些等、靠、要思想,不能积极主动想办法找出路,从年开始,在村里设立保洁员、*策宣讲员等七种公益岗,让46名贫困人口参与,用按劳取酬的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使贫困户自身积极参与脱贫。村里通过制定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奖惩,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几年来,每年公益岗劳务支出15万元以上。
今年46岁的村支书杨俊良是个精壮的汉子,任支书9年多。说起实现小康,他感慨颇多:“多亏了*中央的*策好,多亏了市委办、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和修正药业等单位包保,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四清村的今天,村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通讯员王有为
通化日报记者孙亚光
投稿邮箱:t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