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该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编辑
玲子
审核
小也
“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橘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这是传统相声《叫卖图》的有关桥段。
听这段相声想起我小时候街上卖药糖的:胸前挎一阶梯式玻璃盒子,上下3层,每层四五个小格。盒顶端有干电池,中间有一小灯炮,两侧有绒制的龙形,名曰“二龙戏珠”。
药糖有多种口味,有甜的,有酸的,有凉的,卖药糖人将各味药糖分格放于其中,手持镊子,走街串巷高声吆喝叫卖。
这种药糖在熬制过程中加入了茶膏和多样中药材,口感纯正,入口即化,针对换季上火引起的常见杂症有显著的食疗保健作用,能起到提神醒脑、开胃顺气、消食去火、止咳化痰的保健作用。所以在换季时,受到天津人的青睐。
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所著的《苦涩童年》一书中描写她的傻二哥就是卖药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讲究:“卖药糖啊!……橘子、香蕉、痧药、仁丹、萝卜、青果、鸭梨败火。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中断了几十年的天津药糖的吆喝声又重现市井。在古文化街天后宫广场,有一位退休的老职工又操起卖药糖的营生,他那地道的吆喝声字正腔圆,长腔短调,韵味十足,“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吃了我的药糖就管事儿,您家里外面都顺气,……”许多老天津人闻听着熟悉的吆喝声,倍感亲切。
药糖又称茶膏糖、茶糖、凉糖、萝卜糖。
关于茶膏糖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唐初的*治家魏征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唐贞观年间,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魏征终于有机会将母亲接到长安以尽孝道。
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
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认为此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咳喘不宁,如遇风寒则会加重,尚需慢慢调理,遂开具了处方,有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味中药。
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汤药煎好后,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征也拿她没办法,无奈治疗就这样停了下来。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告诉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块,装在果盘中送给老夫人。
可老夫人却因年老,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梨汁吧。
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汤还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
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但光喝梨汁汤怎能治好病呢?
因此他在为老夫人煎煮梨汁汤时就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
魏征也有些疲惫了,不经意打了一个盹儿,等他睁开眼揭开药罐盖,谁知药汁已因熬得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魏征因怕糖块口味不好,就先尝了一点,感到又香又甜,他随即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请老夫人品尝,这糖块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又有清凉香味,老夫人很喜欢吃。
魏征见老夫人喜欢吃这种糖块,于是他就每天给老夫人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谁知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胃口大开,不仅食量增加了,面色改善,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病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李世民知道后夸奖魏征说:“朕又多了一位御医。”宫里患有咳喘病的人吃了魏征的特制糖块也很快就好了。
后来这种方法流传到民间,郎中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病疗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个糖块还没有名字呢,因为是用梨加一些中药而熬制的,就叫“梨膏糖”吧,一直沿用至今。
梨膏糖深受历代医家和民间百姓的喜爱,它的处方有多个版本,有用梨加入川贝、半夏、陈皮、杏仁的;有用梨加入砂糖、薄荷、茶膏、生姜的;有用先人参、*芪、鲜梨煎汤取汁,然后兑入粉碎的花生、芝麻、核桃等;有加入砂仁、豆蔻、佛手、玫瑰、红花的。
上海的梨膏糖独具特色,用雪梨或白鸭梨加上贝母、百部、前胡、款冬花、杏仁、生甘草、制半夏、冰糖、橘红粉、香檬粉等熬制而成,还推出了高级梨膏糖食品,除投入含有止咳化痰药料外,再添入人参、鹿茸、刺五加、玉桂、五味子等贵重滋补中药,使梨膏糖成为集礼品、闲食、治病为一体的高档食品系列。
还有品尝型梨膏糖,又称花色梨膏糖,方中有薄荷、香兰、虾米、胡桃、金橘、肉松、杏仁、百果、火腿、花生、松仁、玫瑰、桂花、豆沙等数十个品种,采用中草药与纯天然原料,精心加工而成。
产品甘而不腻,甜中带香,香中带鲜,含在口中,回味无穷;还有药物型梨膏糖,有止咳梨膏糖、川贝梨膏糖、百草梨膏糖、开胃梨膏糖等。
尽管如此多种的梨膏糖,但主要原料为雪梨或鸭梨。
梨是人们喜食的水果之一,可称为果中的佳品,有“百果之宗”、“果中王子”的美誉。其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据测定,梨中含有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蔗糖、葡萄糖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伤津、热咳烦渴、惊狂、噎嗝、便秘等症,并可帮助消化、解疮*、酒*等。《本草经疏》载:“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主热嗽止渴,气喘热狂,胸中痞塞热结等。”
清代著名医家罗国纲所著的《罗氏会约医镜》中就指出:梨“外可散风,内可涤烦。生用,清六腑之热,熟食,滋五脏之阴。”
《本草纲目》亦载:“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
用梨作为梨膏糖的主料,能起到润燥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梨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保护心脏,减轻疲劳,增强心肌活力,降低血压;梨所含的配糖体及鞣酸等成分,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梨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梨性凉并能清热镇静,常食能使血压恢复正常,改善头晕目眩等症状;食梨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从而防癌抗癌;梨中的果胶含量很高,有助于消化、通利大便。
在熬制梨膏糖时,再加入川贝、半夏、陈皮、杏仁、薄荷、杏仁、砂仁等中药,其润肺化痰、养阴清肺、理气开胃之效倍增,体现了肺以降为顺、以润为泽的特性。如今诸多的梨膏糖品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梨膏糖,以起到食疗保健作用。
梨膏糖的制作大同小异,先煎取汁液,即将雪梨或白鸭梨洗净切碎,与各种中药一起,投入搪瓷大药罐内,加入适量的水,用火煎煮,每隔20分钟将汁液取出一部分,再加水继续煎煮。这样,连续取汁液4次。
将取出的液汁倒入搪瓷锅内(不能与金属器皿接触),用旺火烧开,然后再改用文火熬煎浓缩,至稠时加入冰糖粉及其他粉碎的药粉,不断搅拌均匀,用筷子可以挑起并能拉成丝,即可停火。
将经浓缩的黏稠液倒入涂过熟菜油的搪瓷盘内,稍凉后压平,切成见方的小块(一般不切透),待凉透时,即为梨膏糖。
深受广大男女老少的喜爱的梨膏糖,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粘、芳香适口、块型整齐,并有较高的保健和食疗的功效。这一传统的食疗佳品享誉国内外,成为集礼品、休闲治病为一体的高档食品,没吃过梨膏糖的朋友还不赶紧买点品尝。
给大家推荐果肉橙红、透明无籽、汁多肉嫩、甜香软糯的富平尖柿,咬一口,外皮带着嚼劲,裹着一层甜甜的柿霜,内里是入口即化的流心。入口一阵绵绵凉凉的柔和感,甜蜜溏心裹满整个口腔,香糯Q弹的果肉在唇齿间来回流淌。别犹豫了,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将它带回家!
点个在看,暖意在心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