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可以种的药材有石菖蒲、夏枯草、泽泻、川芎、贝母、鱼腥草、藿香、水蛭、芡实、芦根等。
石菖蒲
石菖蒲是天南星目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在印度、泰国、越南等地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于长江以南地区。石菖蒲喜阴凉潮湿的环境,耐寒而不喜高温和强日照,而且石菖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夏枯草
夏枯草属于清热泻火药,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
泽泻
泽泻是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要含萜类成分,此外还含有糖类、微量元素等,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是萜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规定,干燥的泽泻药材中,乙酰泽泻醇含量不得少于0.%;干燥的泽泻饮片中,乙酰泽泻醇含量不得少于0.%。
川芎
川芎是一种中药植物,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
贝母
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贝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种植为好。
鱼腥草
鱼腥草,又叫蕺菜,是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蕺菜属仅存的物种。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和中药茶饮,鱼腥草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能查到的记载在著作《履崭岩本草》里,《名医别录》将其称为寥蕺,《吴越春秋》将其称为岑草,《救急易方》将其称为紫蕺,它的药用历史距今已有多年。
藿香
藿香,俗名土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可入药。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俄罗斯及北美洲等地,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常见栽培。藿香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寒,不耐积水。
水蛭
水蛭,又叫蚂蝗,是以吸取血液为生的环节动物、环带纲蛭亚纲的动物,经炮制后可作一味贵重的中药材。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威胁其生存环境,加之人类进行掠夺性捕捉,蚂蝗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蚂蝗的人工养殖业正在快速发展。
芡实
芡实是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煎汤或入丸散作药用。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生于池塘、湖沼中。适宜在水面不宽,水流动性小,水源充足,能调节水位高低,便于排灌的池塘、水库、湖泊和大湖湖边。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是一种中药,在很久的古医书里面就有芦根的相关用药记载。芦根比较常见于河里或者小溪里面,全国的覆盖面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